两江新区作为重庆乃至西部内陆开放的高地,自2010年设立以来,始终以“智慧+”“绿色+”为发展导向,吸引了一批批高成长性企业落地生根,万佳能作为深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,依托两江新区的政策红利、产业集群优势及区位交通条件,逐步成长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,其发展历程不仅是企业自身成长的缩影,更是两江新区优化营商环境、培育新兴产业的生动实践。
万佳能成立于2012年,总部位于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,初期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为主,逐步拓展至储能系统集成、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,经过十余年发展,企业已构建起“材料-电池-系统-回收”的全产业链布局,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储能、工业自动化等领域,2022年,万佳能入选重庆市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2023年储能系统产能突破5GWh,年营收超80亿元,成为两江新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企业。
在业务布局上,万佳能聚焦三大核心板块:新能源材料、储能系统及智能装备,新能源材料板块,企业依托两江新区新材料研究院,自主研发的高镍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达到300Wh/kg,循环寿命超3000次,处于行业领先水平;储能系统板块,针对工商业储能、电网侧储能等场景,推出模块化、智能化的储能产品,已与国内多家新能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;智能装备板块,则聚焦锂电池生产全流程自动化,自主研发的卷绕、叠片等设备精度达±0.5μm,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,这些业务的协同发展,使万佳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了关键节点位置。
两江新区的区位优势为万佳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,作为西部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,两江新区拥有“水铁公空”多式联运体系,果园港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国家级物流枢纽近在咫尺,为企业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极大便利,在政策层面,新区针对新能源企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从研发补贴、人才公寓到税收优惠,形成全周期服务体系,万佳能的两江新区研发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,累计获得新区研发补贴超5000万元,吸引了来自中科院、清华大学等机构的20余名博士团队加盟,新区内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也为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了条件——周边5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超过50家新能源上下游企业,实现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达90%以上,物流成本降低15%。
万佳能在两江新区的布局不仅体现在产能扩张,更注重绿色低碳发展,企业投资建设的“零碳工厂”是西部首个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绿色工厂,通过屋顶光伏电站、余热回收系统、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实现100%清洁能源供电,每年减少碳排放超5万吨,2023年,该工厂获评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,成为新区绿色制造的标杆,万佳能还与重庆大学共建“新能源循环利用实验室”,攻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技术,推动产业从“生产-使用-废弃”向“生产-使用-回收-再生”的闭环模式转型。
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,万佳能深度融入两江新区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体系,企业与西南大学共建“储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”,共同开发的新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预计2025年突破400Wh/kg;依托两江新区“人才10条”政策,企业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人,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,累计申请专利专利300余项,其中发明专利120项,这些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,为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提供了核心动力。
万佳能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,在鱼复工业园区,其上下游企业已形成集聚效应,带动正极材料、隔膜、电解液等配套企业落户,创造了超5000个就业岗位,其中本地就业占比达70%,2023年,万佳能联合新区内10家新能源企业发起成立“两江新区新能源产业联盟”,通过技术共享、市场协同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,助力新区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。
万佳能计划在两江新区新增投资30亿元,建设“20GWh储能系统及智能装备制造基地”,预计2026年投产后,年营收将突破200亿元,企业将进一步深化与新区在氢能、储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,探索“新能源+数字智能”融合应用,为两江新区打造“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”贡献更大力量。
万佳能两江新区核心布局概览
项目类别 | 进展/成效 | |
---|---|---|
新能源材料研发 | 高镍三元材料、固态电解质研发 | 能量密度300Wh/kg,循环寿命超3000次 |
储能系统生产基地 | 工商业储能、电网侧储能系统生产 | 2023年产能5GWh,营收占比40% |
智能装备制造 | 锂电池卷绕、叠片等自动化设备 | 设备精度±0.5μm,服务国内20余家电池企业 |
零碳工厂 | 屋顶光伏、余热回收、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| 年减碳5万吨,获评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 |
产学研合作 | 与重庆大学共建循环利用实验室,与西南大学共建储能技术中心 | 申请专利300余项,市级技术中心3个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万佳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?
解答:万佳能的技术优势聚焦于“高能量密度、长循环寿命、智能化生产”三大核心,在材料端,自主研发的高镍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达300Wh/kg,处于行业第一梯队;在储能系统端,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BMS管理系统,实现能量转换效率超95%,循环寿命超6000次;在智能装备端,自主研发的锂电池生产设备精度达±0.5μm,生产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0%,企业在固态电池、电池回收等前沿领域也布局了20余项核心专利,形成了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。
问题2:万佳能如何通过两江新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实现快速发展?
解答:两江新区为万佳能提供了“政策+产业链+物流”的三重支撑,政策上,新区针对新能源企业给予研发补贴(如万佳能研发中心累计获补贴5000万元)、税收减免及人才引进支持(如“人才10条”解决高端人才住房、子女教育问题);产业链上,新区周边聚集50余家新能源配套企业,实现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采购率90%,降低物流成本15%;物流上,依托果园港、江北国际机场等枢纽,实现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“一站式”服务,交货周期缩短20%,这些优势使万佳能在产能扩张、市场拓展和成本控制上具备显著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