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虚化是摄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,通过模糊背景或前景,突出主体,营造画面层次感与艺术氛围,而在众多镜头中,18-135mm这类变焦镜头因焦段覆盖广、轻便实用,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的“一镜走天下”选择,本文将详细解析18-135mm镜头的虚化特性、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镜头的虚化能力。
18-135mm镜头的基本参数与虚化原理
18-135mm镜头通常为APS-C画幅专用镜头(如佳能EF-S 18-135mm f/3.5-5.6 IS、尼康AF-S DX 18-135mm f/3.5-5.6G ED),其焦段覆盖广角至中长焦,光圈范围多为f/3.5-5.6(广角端最大光圈f/3.5,长焦端f/5.6),虚化的核心原理是景深控制——通过缩小景深范围,使焦点外的景物变得模糊,景深大小与光圈、焦距、拍摄距离、画幅直接相关,而18-135mm镜头的变焦特性,使其在不同焦段和光圈下能呈现差异化的虚化效果。
影响18-135mm镜头虚化的关键因素
焦距:长焦端虚化优势显著
焦距是影响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,在相同光圈和拍摄距离下,焦距越长,视角越窄,画面透视被压缩,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,18-135mm镜头的长焦端(135mm)等效APS-C画幅下约202.5mm(佳能1.6x系数)或202.5mm(尼康1.5x系数),相比广角端(18mm等效28.8mm或27mm),虚化能力大幅提升,拍摄人像时,用135mm焦段对焦人物,即使背景距离主体仅3-5米,也能产生明显的背景模糊效果,而18mm焦段则需要背景距离主体10米以上才能实现类似虚化,且广角端的透视畸变可能导致边缘变形。
光圈:最大光圈下的虚化极限
光圈越大(f值越小),景深越浅,虚化越强,18-135mm镜头的光圈为浮动光圈,广角端最大f/3.5,长焦端最大f/5.6,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,开大光圈(如f/5.6)配合长焦端,可获得不错的虚化效果;但在弱光环境下,f/5.6的光圈可能导致进光量不足,需提高ISO或降低快门速度,可能影响画质,值得注意的是,浮动光圈镜头在长焦端的最大光圈较小,虚化能力会随焦距增加而减弱,这也是其相比恒定光圈镜头的局限。
拍摄距离:主体与背景的“距离差”
拍摄距离包括“相机到主体的距离”和“主体到背景的距离”,两者距离差越大,虚化效果越强,用135mm焦段、f/5.6光圈拍摄人物时,若相机距人物2米,人物距背景5米,背景虚化会更明显;若人物紧贴背景(距离0.5米),则虚化效果会大幅减弱,拍摄时尽量让主体远离背景,是增强虚化的实用技巧。
画幅因素:APS-C的“等效焦距加成”
APS-C画幅的裁切系数(佳能1.6x、尼康1.5x)相当于将镜头焦距“拉长”,18-135mm镜头在APS-C相机上的实际视角更接近28.8-202.5mm(佳能)或27-202.5mm(尼康),这种“等效焦距加成”让长焦端的虚化潜力进一步释放,但需注意:等效焦距仅改变视角,不改变镜头的物理光圈,因此虚化能力仍由实际光圈决定,只是视角压缩让虚化“看起来”更明显。
18-135mm镜头虚化的实际应用场景
人像摄影:中长焦端突出主体
18-135mm镜头的85-135mm焦段(等效127.5-202.5mm)非常适合人像拍摄,既能避免广角端的透视畸变(如大鼻子、大脸),又能通过长焦压缩空间,虚化背景,突出人物眼神和表情,在户外拍摄人像时,用100mm焦段、f/5.6光圈,对焦人物眼部,背景中的树木、建筑会自然模糊,画面简洁主体突出。
日常记录:灵活应对杂乱环境
对于旅行、家庭记录等场景,18-135mm的“一镜走天下”特性优势显著,在街头拍摄时,若背景杂乱,可切换至50-135mm焦段,开大光圈,虚化行人、招牌等背景,突出主体;拍摄美食时,用50mm焦段(等效75mm)、f/5.6光圈,靠近食物(距离20-30cm),虚化背景餐具或环境,增强食物的食欲感。
风光与静物:选择性虚化营造层次
虽然风光摄影通常需要大景深,但有时也可通过局部虚化增强画面意境,拍摄花卉时,用135mm焦段、f/5.6光圈对焦花朵,虚化周围绿叶和背景,突出主体的细节;拍摄山景时,用35mm焦段(等效52.5mm)、f/8光圈(兼顾景深与画质),虚化前景的草丛,增加画面纵深感。
18-135mm镜头虚化的优缺点分析
优点:
- 焦段灵活:覆盖广角至中长焦,适应人像、风光、日常等多种场景,无需频繁更换镜头。
- 轻便便携:相比专业定焦镜头和恒定光圈变焦镜头,18-135mm体积小、重量轻,适合长时间手持拍摄。
- 长焦端虚化够用:在APS-C画幅下,135mm等效焦长配合f/5.6光圈,能满足日常虚化需求(如人像、特写)。
缺点:
- 光圈较小:浮动光圈导致长焦端最大光圈仅f/5.6,弱光环境下虚化能力有限,且画质可能下降(边缘锐度不足、紫边明显)。
- 焦外过渡生硬:作为入门级变焦镜头,其焦外成像不如定焦镜头柔和,容易出现“二线性”焦外(模糊背景中带有清晰线条),影响虚化美感。
- 近摄能力弱:最近对焦距离通常为0.45米左右,拍摄微距题材时虚化效果有限,细节表现不足。
不同焦段与光圈下的虚化效果对比
为更直观展示18-135mm镜头的虚化差异,以下表格为假设拍摄场景(拍摄距离2米,主体与背景距离5米)下的效果对比:
焦距(mm) | 等效焦距(APS-C) | 光圈 | 景深范围(约) | 虚化效果描述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8 | 8(佳能)/27(尼康) | f/3.5 | 8m-∞ | 背景模糊弱,透视感强,适合大场景 |
35 | 56(佳能)/52.5(尼康) | f/4 | 2m-∞ | 背景轻微模糊,主体与背景有一定分离度 |
85 | 136(佳能)/127.5(尼康) | f/5.6 | 8m-3.5m | 背景明显模糊,主体突出,焦外过渡较自然 |
135 | 216(佳能)/202.5(尼康) | f/5.6 | 9m-3.2m | 背景强烈模糊,空间压缩感强,虚化范围最大 |
增强18-135mm镜头虚化的实用技巧
- 优先使用长焦端:拍摄时尽量选择85-135mm焦段,利用长焦的压缩特性增强虚化。
- 拉开主体与背景距离:即使背景不在远处,也可通过调整拍摄角度(如让主体靠近窗户,背景远离窗户)增加距离差。
- 开大光圈并靠近主体:在光线允许下,使用最大光圈(f/5.6),并让相机尽量靠近主体(如拍摄半身人像时,距离1.5-2米),可进一步浅化景深。
- 选择简洁背景:避免杂乱、高对比度的背景,优先选择色彩单一或纹理柔和的背景(如纯色墙、虚化的绿色植物),虚化效果会更自然。
相关问答FAQs
Q1:18-135mm镜头虚化能力弱于定焦镜头,如何弥补?
A:18-135mm镜头因光圈较小、焦外过渡一般,虚化效果确实不如大光圈定焦镜头(如50mm f/1.8),可通过以下方式弥补:一是利用长焦端(135mm)压缩空间,增加主体与背景距离;二是选择简洁背景,减少杂乱元素干扰;三是后期适当模糊背景(如使用Photoshop的“高斯模糊”或“镜头模糊”滤镜),增强主体与背景的分离感。
Q2:用18-135mm拍人像时,如何让虚化更自然?
A:自然虚化需避免“假化感”,一是对焦准确,优先对焦人物眼部(使用单点对焦);二是背景选择有层次但不杂乱,如虚化的树叶、灯光斑(而非纯色背景),焦外过渡会更柔和;三是控制光圈,不要过度追求最大光圈(如f/5.6),可用f/8平衡锐度与虚化,避免边缘画质下降;四是拍摄距离适中,太近易变形,太远虚化弱,建议1.5-3米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