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初期,照相器材完全依赖进口,国内没有自主生产能力,为打破国外垄断,满足人民对影像记录的需求,国家开始支持相机工业的自主研发,1956年12月,由上海照相机厂(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光明仪器厂)试制成功的“大来牌”120双镜头反光相机,成为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照相机,标志着中国相机工业从零起步的里程碑。
“大来牌”相机的诞生并非偶然,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经济恢复和文化建设推进,社会对照相机的需求日益增长,但市场上充斥着德国、日本等进口相机,价格昂贵且维修困难,为此,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相机研发列为重点任务,上海照相机厂的技术团队肩负起这一使命,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:没有专业设备,技术人员只能依靠手工打磨;缺乏参考资料,便拆解进口相机反复研究;光学玻璃需要自主生产,上海光学仪器厂协作攻关,最终成功研制出相机镜头所需的玻璃毛坯,经过无数次试验,1956年12月,“大来牌”样机终于通过测试,其性能接近当时主流的双反相机,却成本仅为进口机的三分之一。
“大来牌”相机在设计上参考了德国禄莱双反相机的结构,但结合了国内制造的实际进行了优化,它采用120胶卷,画幅为6×6厘米,双镜头设计(取景镜头和摄影镜头联动),确保构图与成像一致,镜头为75毫米焦距,最大光圈F3.5,采用镜间快门,快门速度范围1-1/300秒,支持B门长时间曝光,机身使用黄铜制造,外覆黑色皮革,既坚固又美观,最关键的是,其核心部件——镜头、快门、机械结构均实现了国产化,结束了中国相机“无芯无骨”的历史。
以下是“大来牌”相机的基本信息概览:
项目 | 参数/说明 |
---|---|
研制时间 | 1956年12月 |
生产厂家 | 上海照相机厂(前身为光明仪器厂) |
相机类型 | 120双镜头反光相机 |
画幅尺寸 | 6×6厘米(120胶卷) |
镜头规格 | 75毫米焦距,最大光圈F3.5 |
快门类型 | 镜间快门,速度1-1/300秒+B门 |
机身材质 | 黄铜机身+皮革包裹 |
特点 | 双镜头联动、国产核心部件 |
“大来牌”的试制成功,不仅填补了中国相机工业的空白,更培养了第一代相机技术人才,虽然因产量极少(仅试制数台)未进入市场,但它为后续国产相机的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,1958年,上海照相机厂在“大来牌”基础上改进设计,推出“上海牌”58型双反相机,成为中国第一架量产的国产照相机,走向千家万户,从“大来牌”的破冰到“上海牌”的普及,中国相机工业在艰难中起步,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相关问答FAQs
Q1:中国第一架照相机“大来牌”和第一架量产的国产照相机“上海牌58型”有什么区别?
A:“大来牌”是1956年试制的原型机,主要任务是验证国产相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,产量极少(仅数台),未正式上市;而“上海牌58型”是1958年在“大来牌”基础上改进的量产型号,优化了部分结构(如简化对焦系统、提升快门可靠性),并投入批量生产,成为中国第一架走向市场的国产照相机,两者是“原型机”与“量产机”的关系。
Q2:“大来牌”相机现存情况如何?有收藏价值吗?
A:由于“大来牌”仅试制数台,且年代久远,现存数量极少,已知仅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少数机构有收藏,民间偶有现身但极为罕见,作为中国相机工业的“零的突破”见证,它具有极高的历史收藏价值,在拍卖市场上曾拍出数十万元的高价,被誉为“中国相机界的活化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