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反相机,全称为“单镜头反光相机”(Single-Lens Reflex Camera,简称SLR),是一种通过镜头取景,并通过反光镜和五棱镜将光学影像传递到光学取景器的相机类型,其核心结构包括反光镜、五棱镜、快门帘幕、图像传感器等,各部件协同工作以实现曝光、取景和成像,以下从核心结构、关键系统及功能部件等方面详细解释单反相机相关名词。
单反相机核心结构与工作原理
单反相机的核心在于“单镜头”与“反光”设计:镜头既是取光通道,也是成像通道;反光镜位于镜头与传感器之间,与镜头光轴呈45°角,取景时将光线反射至五棱镜,最终进入光学取景器(OVF),拍摄瞬间反光镜快速抬起,快门开启,光线直接投射到图像传感器上完成曝光,随后反光镜复位,这一结构确保取景视角与成像视角完全一致,避免视差问题。
关键系统名词解释
曝光系统
曝光是控制进光量的核心过程,由光圈、快门、ISO(感光度)三大要素协同完成,俗称“曝光三角”。
- 光圈(Aperture):镜头中由叶片组成的可变孔径,用F值(如F1.8、F16)表示,数值越小光圈越大,进光量越多,光圈不仅影响曝光,还决定景深(背景虚化程度),大光圈(如F1.4)适合人像摄影,小光圈(如F11)适合风光摄影。
- 快门(Shutter):控制传感器曝光时间的机械或电子部件,单位为秒(如1/1000s、30s),快门速度越高,越能捕捉动态瞬间(如运动摄影),但需配合大光圈或高ISO;慢快门(如1s)适合拍摄夜景或流水,需配合三脚架稳定机身。
- ISO(感光度):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,数值越高(如ISO 100-6400),感光能力越强,但高ISO会导致噪点增加,影响画质,原生ISO是传感器最纯净的感光度范围,扩展ISO(如H1: ISO 12800)则是通过算法提升,画质会有所下降。
对焦系统
单反相机主要采用相位检测对焦(PDAF),通过反光镜下方的辅助对焦模块(AF传感器)计算镜头与焦点的距离,驱动镜头组移动实现合焦。
- 相位检测对焦:单反核心对焦技术,对焦速度快、精度高,适合动态主体追踪。
- 对焦模式:
- AF-S(单次自动对焦):半按快门锁定焦点,适合静态主体(如人像、静物)。
- AF-C(连续自动对焦):持续追踪移动主体,快门按下期间焦点实时调整,适合运动、鸟类摄影。
- AF-A(自动伺服对焦):相机根据主体状态自动切换AF-S/AF-C,新手友好。
- 对焦点数量:单反对焦点数量从9点至61点不等,对焦点越多,覆盖范围越广,越利于抓拍动态主体。
取景系统
单反采用光学取景器(OVF),通过反光镜和五棱镜将光线反射至目镜,形成真实无延迟的影像。
- 光学取景器(OVF):优势为无延迟、无耗电、真实还原场景色彩,但无法实时预览曝光效果(需依赖测光表)。
- 五棱镜(Pentaprism):位于反光镜上方的光学元件,将反光镜反射的倒立影像转为正立影像,确保取景方向与实际拍摄一致。
- 对焦屏(Focusing Screen):反光镜上方的磨砂玻璃,用于成像,部分单反可更换对焦屏(如裂像屏,提升手动对焦精度)。
镜头系统
镜头是单反相机的“眼睛”,焦距、光圈、镜片结构等参数决定成像效果。
- 焦距(Focal Length):镜头中心到传感器成像面的距离,单位为mm,决定视角:短焦(如14-24mm)为广角,适合风光;中焦(如35-70mm)为标准,接近人眼视角;长焦(如70-200mm)为望远,适合体育、野生动物。
- 定焦镜头 vs 变焦镜头:定焦镜头(如50mm F1.8)焦距固定,画质优异、光圈大,但需移动构图;变焦镜头(如24-70mm F2.8)焦段可调,灵活方便,适合旅行、记录。
- 光圈恒定 vs 非恒定:恒定光圈镜头(如70-200mm F2.8)全焦段最大光圈不变,保证进光量一致;非恒定光圈镜头(如18-55mm F3.5-5.6)焦距越长、光圈越小,长焦端进光量不足。
图像传感器
传感器是相机的“胶片”,负责将光学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,尺寸和类型直接影响画质。
- CMOS vs CCD:CMOS(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)是主流,功耗低、速度快、支持高速连拍;CCD(电荷耦合器件)曾广泛使用,但功耗高、速度慢,已逐渐被淘汰。
- 画幅(Sensor Format):传感器尺寸影响视角和景深,常见类型如下:
画幅类型 | 传感器尺寸 | 等效焦距系数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全画幅(FF) | 36×24mm | 0× | 专业摄影、风光、人像 |
APS-C | 6×15.6mm | 5×/1.6× | 入门/进阶,性价比高 |
APS-H | 7×19.1mm | 3× | 早期专业机型(佳能1D系列) |
4/3英寸 | 3×13.0mm | 0× | 微单、便携机型 |
- 像素(Pixel):传感器上光电二极体的数量,如2400万像素(6000×4000),像素越高,细节表现越好,但文件体积越大,过高像素可能导致单个像素感光面积减小,高ISO画质下降。
测光系统
测光是相机计算曝光值的过程,单反多采用TTL(Through The Lens)测光,即通过镜头测量进入传感器的光线。
- 评价测光(Matrix/Evaluative Metering):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,综合亮度、色彩、对比度等数据计算曝光,适合日常场景。
- 中央重点测光(Center-weighted Metering):以画面中央为重点(约占60%-75%),兼顾周围环境,适合人像、逆光摄影。
- 点测光(Spot Metering):测量画面中约1%-5%小范围亮度,适合大光比场景(如舞台、日落),需精准控制曝光。
其他重要名词
- RAW格式:传感器原始数据文件,保留所有图像信息,后期处理空间大,但需专业软件(如Lightroom、Capture One)编辑。
- JPEG格式:压缩图像文件,兼容性好,可直接分享,但经过相机内处理(锐化、色彩调整),后期调整空间小。
- 景深(Depth of Field, DOF):成像清晰的前后范围,受光圈、焦距、拍摄距离影响:大光圈、长焦、近距离拍摄景深浅(背景虚化明显);小光圈、短焦、远距离拍摄景深深(前后均清晰)。
- B门(Bulb Mode):快门开启时间由快门按钮按下时长决定,适合长时间曝光(如星空、烟花),需配合快门线或遥控器。
- 防抖技术(Image Stabilization, IS):分为镜头防抖(如佳能IS、尼康VR)和机身防抖(如索尼5轴防抖),通过补偿手抖动提升快门速度安全阈值(通常提升2-4档)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(微单)的主要区别是什么?
A1:核心区别在于取景结构和对焦方式:单反通过反光镜和五棱镜实现光学取景(OVF),相位对焦独立于传感器,对焦速度快,但体积大、取景时有反光镜复位噪音;无反取消反光镜,直接通过传感器取景(EVF或电子屏),对焦依赖传感器上的相位检测点(或反差对焦),体积小巧、支持静音拍摄,但电子取景器可能存在延迟或耗电问题,单反镜头群成熟,无反则更依赖电子化功能(如实时眼部对焦、4K视频)。
Q2:新手选择单反相机时,应该优先关注哪些参数?
A2:新手建议从“易用性”和“性价比”出发,重点关注以下参数:①画幅:优先APS-C画幅(如佳能EOS 850D、尼康D5600),价格适中、镜头群丰富,适合入门学习;②像素:2000万-2600万像素足够日常使用,避免盲目追求高像素;③对焦系统:选择至少9点相位对焦、支持AF-C模式的机型,方便拍摄动态场景;④连拍速度:6fps以上可满足运动、儿童摄影需求;⑤视频功能:若需拍摄视频,选择支持1080P 60fps或4K 30fps的机型;⑥镜头套机:搭配18-55mm或18-135mm变焦镜头,覆盖广角到中长焦,满足大部分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