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文和摄影师的镜头

tjadmin 镜头配置 6

清晨六点的菜市场,菜贩们正把水灵灵的蔬菜摆上摊位,谢文就在其中,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,手指关节因常年搬菜而有些粗大,正麻利地将一把把香芹捆成小捆,不远处,摄影师老陈举着相机,镜头慢慢对准了他,老陈的镜头不是冰冷的工具,更像一双会说话的眼睛,从取景器里看过去,谢文额角的汗珠在晨光里闪着光,他低头捆菜时,睫毛在脸上投下浅浅的影子,嘴角还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——那是完成了一单生意的满足。

谢文和摄影师的镜头-第1张图片-辉镜摄影

老陈第一次注意到谢文,是去年冬天的一个雪天,那天风很大,谢文的菜摊前却排了长队,他一边给老人称菜,一边把手里的热茶递过去,说“天冷,喝口热的暖和”,老陈当时站在街角,按下了快门,照片里,谢文的围巾上沾着雪花,热气在他脸旁氤氲,像一幅温暖的画,从那以后,老陈总会在不同时间去菜市场,镜头里的谢文也慢慢有了不同的样子:他蹲在地上给小孩挑番茄时,指尖轻轻摩挲着番茄的表皮,像在摸孩子的脸;他帮邻居大婶把菜提到三轮车上时,后背的衣裳被汗水浸湿一片,却笑着说“没事,顺脚的事”;甚至有次他趴在摊位上打盹,头枕着装土豆的麻袋,嘴角还挂着半个没咽下去的馒头,照片洗出来后,老陈给这张起了个名字《歇脚》,谢文看到时,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“原来我睡觉这么丑啊。”

为了更细致地记录,老陈整理了一个表格,把不同场景下镜头里的谢文和自己的拍摄思路都记了下来:

场景 镜头类型 捕捉细节 情感基调 摄影师意图
清晨捆菜 50mm定焦 汗珠、粗大的手指、微笑 生活气息 记录平凡劳动者的日常状态
雪天送热茶 35mm广角 围巾上的雪、氤氲的热气 温暖、善意 捕捉人与人之间的微小感动
给小孩挑番茄 85mm人像 摩挲番茄的指尖、专注眼神 细腻、温柔 展现他作为“身边人”的柔软一面
午后打盹 100mm长焦 枕着麻袋的睡颜、半块馒头 安宁、真实 呈现他不为人知的疲惫与松弛
帮邻居搬菜 28mm广角 湿透的后背、爽朗的笑 勤劳、质朴 突出他“热心肠”的性格特质

谢文起初不太懂老陈为什么总拍他,他觉得自己“就是卖菜的,有啥好拍的”,有次老陈把洗好的照片拿给他看,指着一张他蹲在地上捡掉落的土豆的照片说:“你看你捡土豆的样子,像在捡宝贝,这些土豆在你眼里,不只是菜,对吧?”谢文摸着照片上自己认真的表情,突然有点想哭,是啊,这些菜是他凌晨三点去批发市场挑的,每一颗他都用手捏过,知道哪个脆、哪个甜,哪个老人牙口不好得切小块,他以前觉得这些事“不值一提”,可镜头把这些“不值一提”的事都留了下来,像一面镜子,让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——原来自己不是“普通的菜贩”,是那个能让邻居吃到新鲜蔬菜的人,是那个会给孩子挑最红番茄的人,是那个雪天会给陌生人递热茶的人。

谢文和摄影师的镜头-第2张图片-辉镜摄影

后来,谢文开始主动和老陈聊天,他说自己小时候家里穷,十五岁就出来闯荡,摆过地摊、进过工厂,最后落脚在菜市场,“累是累,但看着大家吃着我挑的菜,心里踏实”,老陈就把这些话也写进了拍摄笔记里,他觉得镜头不该只拍“样子”,还要拍“里子”——谢文的“里子”,就是这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,藏在粗粝手掌里的温柔,有一次,老陈拍谢文给一位盲人大婶摸索着捆青菜,一边捆一边说“大姐,这菜嫩,您回去清炒,不用切太细”,照片里,盲人大婶的手轻轻搭在谢文的手背上,两人的手交叠在一起,老陈给这张照片取名《掌心的光》,发在朋友圈后,很多人评论:“原来菜市场不仅有烟火气,还有光。”

谢文现在看到老陈举相机,会主动摆个“自然”的姿势,但更多时候,他依然忙着手里的活,老陈也依然在一旁静静拍,镜头里的谢文,从最初的不自在,到如今的坦然,其实是在说: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,而摄影师的镜头,就像一盏聚光灯,不一定非要照在“了不起”的人身上,照在平凡人认真生活的模样上,就能让那些被忽略的瞬间,都变成值得珍藏的故事,就像老陈常说的:“好的照片,不是拍得多漂亮,而是拍得有多真——真的汗水,真的笑容,真的心。”

FAQs

谢文和摄影师的镜头-第3张图片-辉镜摄影

Q1:摄影师在拍摄像谢文这样的普通人时,如何避免让照片显得“猎奇”或“刻意”?
A1:核心在于“尊重”与“共情”,摄影师需放下“拍摄者”的优越感,把自己当成观察者,而非评判者,不刻意摆布被拍摄者的动作或表情,而是捕捉他们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瞬间,要深入了解被拍摄者的生活,比如谢文的故事,摄影师只有知道他“为什么这么做”,才能在镜头中传递出“他为什么值得被拍”的情感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“新奇”,注重细节的真实,比如谢文手上的老茧、额角的汗珠,这些具体的细节比空洞的“摆拍”更能打动人,让照片既有生活质感,又有人文温度,避免陷入“猎奇”的误区。

Q2:谢文从“被拍摄”到“主动参与”,这种态度的转变对摄影题材的挖掘有什么启发?
A2:这种转变启发我们:摄影不是单向的“记录”,而是双向的“对话”,当被拍摄者像谢文一样,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,他们会更愿意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,甚至成为“故事的讲述者”,比如谢文后来会主动和老陈分享自己挑菜的小技巧、和邻居的暖心事,这些内容是摄影师单方面观察难以捕捉的,这提示摄影师,在拍摄题材时,不妨多与被拍摄者建立信任,让他们成为“创作伙伴”,这样不仅能挖掘出更深层的故事,还能让照片更具“主体性”——被拍摄者不再是镜头前的“客体”,而是自己生活的“主角”,从而让摄影题材从“表面的记录”升华为“灵魂的共鸣”。

标签: 互动 影像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