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,工业基础尤为薄弱,照相器材作为精密光学仪器,长期依赖进口,普通百姓使用的相机多为日本、德国品牌的舶来品,为打破国外垄断,实现工业自主化,1956年,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启动国产相机的研制工作,目标是在照相机领域实现“从无到有”的突破,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与反复试验,1958年,由天津照相机厂(其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公私合营天津照相机厂)试制成功的第一台国产相机——“大来”35mm旁轴相机正式诞生,这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开端。
研制背景与时代需求
20世纪50年代,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,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照相作为记录生活、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,逐渐普及,国内市场上相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,价格昂贵且维修困难,普通家庭难以负担,从国家战略角度看,精密光学仪器是工业、军事、科研等领域的重要装备,自主生产相机不仅能满足民用需求,更能为后续更复杂的光学仪器研发积累技术经验,在此背景下,国家将照相机列为重点发展的轻工产品之一,天津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工业城市被选为照相机生产基地,其中天津凭借较早的机械加工基础和光学技术储备,承担了首台国产相机的研制任务。
技术突破与艰难研制
“大来”相机的研制过程堪称一部“土法上马”的工业史诗,当时的天津照相机厂仅有几十名工人,技术人员不足,缺乏专业的光学设计和精密加工设备,为攻克技术难关,团队采取了“拆解仿制+自主创新”的策略:通过拆解进口的德国徕卡III型旁轴相机(当时国内较为高端的机型),测绘其结构、零件尺寸和机械原理;针对国内材料、工艺的局限性,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应性改进。
镜头是相机的“眼睛”,也是最大的技术难点,由于国内光学玻璃纯度不足,透镜研磨和镀膜技术落后,团队与长春光机所(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)合作,反复试验玻璃配方,最终试制出焦距50mm、最大光圈F/3.5的4片3组柯克型镜头,虽然成像质量与徕卡镜头存在差距,但已能满足基本拍摄需求,快门系统同样面临挑战,没有精密的冲压模具,工人靠手工锉削、打磨零件,最终实现了1/500秒至1秒的机械镜间快门,以及B门(长时间曝光)功能,机身采用铝合金铸造,外壳则用薄钢板冲压后喷漆,整体造型模仿徕卡III型的简洁风格,但机身尺寸略大,重量约800克,兼顾了耐用性与握持感。
从1956年立项到1958年试制成功,“大来”相机的研发团队经历了数百次试验,解决了光学加工、机械传动、材料替代等数十个技术难题,其间,工人们常常加班加点,在简陋的车间里用手工锉、钻、磨等工具“抠”出每一个零件,这种“蚂蚁啃骨头”的精神,正是新中国早期工业自主化的真实写照。
“大来”相机的结构与性能
作为第一台国产相机,“大来”35mm旁轴相机在设计上融合了当时主流旁轴相机的技术特点,同时体现了国产化的初步探索,其核心参数如下(详见下表):
项目 | 参数 |
---|---|
相机类型 | 35mm旁轴取景相机 |
画幅尺寸 | 24mm×36mm(135胶卷) |
镜头 | 4片3组柯克型镜头,焦距50mm,最大光圈F/3.5,最小光圈F/16 |
快门类型 | 机械镜间快门 |
快门速度 | 1/500秒、1/250秒、1/125秒、1/60秒、1/30秒、1/15秒、1/8秒、1/4秒、1/2秒、1秒、B门 |
对焦方式 | 旋转镜头前组镜筒,手动调节距离(最近对焦距离0.8米) |
取景器 | 逆伽利略式光学取景器,放大率0.5倍,带视差校正标记 |
测光系统 | 无(需外接测光表或根据经验曝光) |
胶卷装载 | 后盖开启式,可装载135胶卷(标准36张) |
机身材质 | 镜头前组为玻璃,镜筒为铝合金;机身主体为薄钢板喷漆,顶盖为铝合金 |
重量 | 约800克(不含胶卷) |
在实际使用中,“大来”相机的操作体验与当时的主流机型基本一致:通过取景器构图,转动对焦环调整清晰度,设置快门速度和光圈后按下快门按钮即可拍摄,由于没有内置测光系统,用户需根据光线条件手动估算曝光参数,这对摄影者的技术有一定要求,其镜头成像锐度足够记录日常生活,机械结构也相对耐用,为后续国产相机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参考。
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
“大来”相机的诞生,不仅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相机的历史,更具有深远的产业启蒙意义,它验证了“以仿制为基础、以创新为方向”的技术路径可行性,为后续国产相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,1960年,天津照相机厂在“大来”基础上改进推出“长城”牌旁轴相机,优化了镜头结构和快门精度;1959年,上海照相机厂为国庆十周年献礼,研制出“红旗”牌120双反相机,成为国产高端相机的代表;1963年,广州照相机厂生产出“珠江”牌单反相机,开启了国产单反相机的先河。
“大来”相机的试制成功,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照相机设计、制造和装配人才,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各地照相机厂的技术骨干,推动了中国照相机工业的集群化发展,20世纪70至80年代,上海“海鸥”、广州“珠江”、丹东“凤凰”、哈尔滨“孔雀”等品牌相继崛起,国产相机一度占据国内市场70%以上的份额,甚至出口到东南亚、中东等地区,成为那个年代“中国制造”的骄傲。
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,“大来”相机在光学性能、工艺精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品牌仍有差距,且产量极低(据记载,首批仅试制了约50台,主要作为样品和工业测试用,未进入大规模市场流通),但它的诞生,如同在照相机工业的荒原上点燃的第一星火,照亮了中国自主精密仪器制造的道路,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商业价值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第一台国产相机“大来”与后来的“红旗”“上海”相机有什么区别?
A1:三者在时间、定位和技术特点上有明显差异。“大来”(1958年)是新中国首台国产相机,属于试制产品,产量极少,主要技术突破在于实现“从无到有”,采用35mm旁轴结构,功能相对基础;“红旗”(1959年)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研制,定位高端,采用120双反相机结构,配备4片3组镜头,工艺更精湛,是国产相机的“名片”;“上海58型”(1960年)则是“大来”的量产改进版,面向大众市场,简化了部分功能,降低了成本,成为早期国产相机中普及度较高的型号,简言之,“大来”是“开路者”,“红旗”是“标杆”,“上海”是“普及者”。
Q2:为什么早期国产相机多以仿制为主,后来才逐渐自主创新?
A2:这主要受限于建国初期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,20世纪50年代,中国工业体系尚不完善,缺乏精密光学设计、材料科学和机械加工的核心技术,通过拆解、仿制进口相机,是最快的学习路径。“大来”仿徕卡III型、“红旗”仿禄来双反,都是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的过程,随着技术人才的培养、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市场需求的升级,60年代后期,国产相机开始融入自主创新元素,如“珠江”单反改进了反光板结构,“海鸥DF”实现了单反相机的量产化,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相机设计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