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曝光是摄影中通过延长曝光时间(通常超过1秒,甚至达到数小时)来捕捉动态元素轨迹或弱光环境细节的技法,常用于拍摄星轨、光绘、流水、车流等题材,能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氛围,要实现长曝光,需从设备准备、参数设置、操作技巧等方面入手,以下是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。
设备准备
长曝光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有一定要求,以下是核心设备及选择要点:
设备名称 | 作用 | 选择要点 |
---|---|---|
相机 | 支持手动模式(M档),部分场景需B门(快门可手动控制开启时长) | 优先选有M档、支持长时间曝光(如30秒以上)的机型,单反/微单均可 |
镜头 | 控制进光量和视角 | 广角镜头(如16-35mm)适合风光、星轨;长焦(如70-200mm)可压缩星轨空间;大光圈镜头(如f/1.8)弱光下进光更多 |
三脚架 | 保持相机绝对稳定,避免抖动导致模糊 | 承重需≥相机+镜头重量,碳纤维材质轻便且减震,建议带中轴倒置功能(低机位拍摄) |
快门线/遥控器 | 避免手动按快门时的抖动,支持B门锁定(长时间曝光必备) | 电子快门线可设置定时、间隔拍摄;机械快门线无需供电,适合低温环境 |
滤镜 | 减弱进光量(ND滤镜)、消除反光(CPL偏振镜)或星芒(星芒镜) | ND滤镜选“ND1000”(可降低10档曝光,白天长曝光必备);CPL可消除水面/玻璃反光 |
备用电池 | 长时间曝光耗电快(如星轨拍摄几小时) | 低温环境下电池续航下降更快,建议备2-3块满电电池 |
操作步骤
设置相机模式
将相机调至手动模式(M档),关闭自动ISO(固定为最低值,如ISO 100/50),减少噪点,若需超过30秒曝光(如星轨、夜景),需切换至B门(通过快门线控制开启/关闭)。
调整光圈
光圈影响景深和进光量:
- 风光/流水:小光圈(f/8-f/16),保证前景到远景的清晰度;
- 星轨/光绘:大光圈(f/2.8-f/4),收集更多光线,缩短曝光时间;
- 车流:中光圈(f/5.6-f/11),平衡景深与光线。
设定快门速度
根据场景需求调整:
- 夜景/车流:1秒-30秒(车流可设2-10s,捕捉光轨;城市夜景15-30s);
- 流水:1秒以上(如瀑布1-5s丝绸感,海边慢门10-30s拍海面雾化);
- 星轨:单张15-30s(多张堆栈),或B门连续拍摄30分钟-2小时(记录完整轨迹)。
手动对焦
长曝光时,弱光环境自动对焦易失败,需切换至手动对焦(MF档):
- 对焦环旋转至“无限远”(∞)标记,再微调直至取景器/屏幕中最亮处(如星星、路灯)清晰;
- 可开启“实时取景”放大10倍查看细节,确保对焦准确。
构图与拍摄
- 构图:利用三分法、引导线(如道路、河流),加入前景(如岩石、建筑)增强画面层次;
- 拍摄:安装快门线,开启“反光板预览”(单反)或“电子前帘快门”(微单)减少抖动,B门拍摄时用快门线锁定快门,结束后手动关闭。
注意事项
- 噪点控制:低ISO+长时间曝光易产生噪点,拍摄时可开启“长时间曝光降噪”(功能菜单),或后期用软件(如Lightroom)降噪;
- 避免过曝/欠曝:拍摄时观察直方图,避免阴影死黑(欠曝)或高光溢出(过曝),可通过调整光圈/快门微调;
- 环境因素:大风天气需加固三脚架(挂重物),低温环境下电池需贴身保暖;
- 多拍尝试:同一场景可拍不同参数(如快门1s/5s/10s),对比效果,积累经验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白天长曝光为什么需要ND滤镜?如何选择ND镜强度?
A:白天光线强,即使用最小光圈(f/22)和最低ISO,快门速度也可能仅1/100s左右,无法实现长曝光(如拍云轨、白天流水),ND滤镜可减少进光量,允许使用慢快门(如1s、10s),ND镜强度用“档数”表示(如ND1000为10档,进光量降至1/1024),白天长曝光常用ND1000(10档)或ND400(8档),阴天可用ND100(3档)。
Q2:长曝光拍星轨时,单张vs堆栈,哪种效果更好?
A:单张长曝光(如30分钟B门)会记录星星拖影的弧线,但易产生热噪点(传感器长时间工作发热);堆栈(拍摄几十张30s曝光,后期叠加)能减少噪点,保留星星点状,且可调整星轨亮度/长度,更适合新手,专业拍摄建议用堆栈+间隔拍摄功能(快门线设置间隔,自动拍摄多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