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0相机是胶片相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,其结构设计围绕120胶卷的特性(画幅大、装载方式独特)展开,兼顾了机械精密性与操作便捷性,至今仍在摄影领域占据特殊地位,其结构可分为机身框架、镜头系统、取景系统、后背与胶片仓、对焦系统、快门系统、传动与曝光控制以及附件接口八大核心部分,各部分协同工作以实现高质量影像捕捉。
机身框架:结构支撑与功能载体
机身是120相机的“骨架”,需承受各部件重量并保证拍摄稳定性,传统机身多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铸造,通过精密加工确保内部部件安装精度;部分早期机型(如禄莱双反)会使用木质框架配合金属蒙皮,兼顾轻量化与质感,机身内部设计需重点考虑密封性——通过橡胶垫圈、卡口锁死结构等防止灰尘进入,同时为后背、镜头等部件提供精准定位基准,机身侧壁常设置“画幅切换拨杆”(如哈苏SWC系列),通过改变后背片轴间距或压片板位置,实现6×6(56×56mm)、6×4.5(56×42mm)、6×7(56×70mm)等不同画幅的切换,这是120相机区别于135相机的结构特色之一。
镜头系统:影像质量的核心
镜头是120相机的“眼睛”,其结构直接影响成像素质,120镜头多为可更换设计,通过卡口与机身连接(常见卡口包括哈苏哈苏卡口、禄莱双镜头卡口、玛米亚645螺纹卡口等),卡口需兼顾精度与牢固度,避免镜头晃动影响对焦,镜头内部通常包含多组镜片(多为3-7组),采用低色散玻璃、非球面镜片等提升画质,镜片表面镀膜(如增透膜、防污膜)以减少眩光,光圈结构多为叶片式(常见5-9片叶片),通过光圈环调节进光量,光圈值范围通常为f/2.8-f/32,满足不同场景曝光需求,部分广角镜头(如哈森纳尔80mm f/2.8)还会采用对称式镜组设计,优化边缘画质,适应120画幅的大像场覆盖需求。
取景系统:构图与对焦的窗口
120相机的取景系统因机型不同差异显著,主要分为三类:
- 双反相机(如禄莱Flex):采用“双镜头”结构,上方镜头为取景镜头(固定光圈),下方为拍摄镜头,取景器内置磨砂屏与亮框,通过反光镜将影像投射至磨砂屏,实现上下镜头联动对焦(取景镜头与拍摄镜头同步移动),优点是取景明亮、无视差(6×6画幅),缺点是取景镜头与拍摄镜头存在光学差异,近距离拍摄需视差校正。
- 单反相机(如哈苏503CW):通过单镜头反光板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,反光板位于镜头与胶片之间,取景时反射影像至五棱镜,再通过取景器观察;拍摄瞬间反光板抬起,胶片曝光,五棱镜可将倒置影像转为正像,便于构图,且支持实时对焦,但反光板结构导致机身较厚重,且高速快门时振动较大。
- 旁轴相机(如玛米亚6):独立取景窗与拍摄镜头平行,通过测距联动机构实现对焦,优点是机身轻薄、快门安静,但存在视差(近距离拍摄需校正),且无法更换镜头(部分机型支持)。
后背与胶片仓:胶卷装载的核心
120胶卷长度为“120”标准,实际装载是120相机的结构难点,后背通常为可拆卸设计(如哈苏C后背),内部包含片轴、收片轴、黑纸引导系统与压片板,胶卷装载时,黑纸前端连接片轴,通过齿轮带动胶卷与黑纸同步转动,黑纸上的数字(如1-12)对应画幅计数(6×6画幅每张1个数字,6×4.5每张2个数字),压片板确保胶片平整,避免卷曲导致的成像模糊,部分高端后背(如富士GX680)还支持“后背预览”功能,通过红窗观察胶卷位置,同时具备“多次曝光”与“胶片类型识别”结构,满足专业拍摄需求。
对焦系统:清晰度的保障
120相机以手动对焦为主,结构上分为“联动对焦”与“独立对焦”两类,双反相机通过齿轮组连接上下镜头,转动对焦环时,取景镜头与拍摄镜头同步前后移动,实现联动对焦;单反相机则通过镜头内部的对焦组镜片移动调整焦点,取景器内常配备裂像对焦屏、微棱镜或磨砂屏辅助判断清晰度(如哈苏的Acute-Matte屏),旁轴相机采用“测距联动”结构,通过取景窗内的双影重合或指针指示对焦,精度可达±0.05mm,适合静态拍摄。
快门系统:曝光时间的控制
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的核心部件,120相机主要采用两类结构:
- 镜间快门(如禄莱双反):位于镜头内部,由多片金属叶片组成,通过叶片开合速度控制曝光时间(常见速度1-1/500s),优点是闪光同步全速(任何快门速度均可配合闪光灯),缺点是高速快门时叶片振动可能影响画质。
- 帘幕快门(如哈苏503CW):位于机身与胶片之间,由前帘和后帘组成,通过两帘间的缝隙宽度控制曝光时间(常见速度1-1/1000s),优点是结构紧凑,适合大画幅,但闪光同步速度有限(通常1/60s以下),且高速快门时可能产生果冻效应。
传动与曝光控制:机械协同的核心
120相机的传动系统以机械结构为主,通过齿轮、连杆、凸轮等部件连接对焦环、光圈环、快门释放按钮,实现参数联动,转动光圈环时,光圈叶片通过连杆机构同步开合;按下快门按钮后,传动系统触发快门叶片/帘幕开合,同时联动计数器(后背片轴转动计数),部分机型(如勃朗尼卡SQ系列)内置机械测光系统,通过外置测光表连接光圈或快门,实现曝光参数提示。
附件接口:扩展功能的基础
120相机通常设计丰富的附件接口,以适应专业拍摄需求,机身顶部设有“热靴”,用于连接闪光灯(同步触点);底部为标准三脚架接口(1/4英寸或3/8英寸),确保稳定拍摄;镜头前端可安装滤镜(如螺纹滤镜或插片滤镜);取景器可更换(如哈苏的腰平取景器、棱镜取景器),适应不同构图需求,部分机型(如富士GX680)还支持“蛇腹”结构,通过可伸缩皮腔调整镜头与胶片距离,实现微距或移轴拍摄。
常见120相机类型结构对比
类型 | 机身结构 | 取景系统 | 快门类型 | 优点 | 缺点 | 代表机型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双反相机 | 双镜头平行安装 | 上镜头取景 | 镜间快门 | 取景明亮、无视差 | 机身厚重、镜头不可换 | 禄莱Flex |
单反相机 | 单镜头反光板 | 五棱镜实时取景 | 帘幕快门 | 所见即所得、镜头可换 | 机身重、快门振动大 | 哈苏503CW |
旁轴相机 | 独立取景窗 | 测距联动 | 镜间快门 | 轻薄、快门安静 | 存在视差、镜头可选少 | 玛米亚6 |
相关问答FAQs
Q1:120相机的双反和单反结构在取景和拍摄时有什么核心区别?
A:双反相机采用上下双镜头,上镜头取景、下镜头拍摄,取景时无需反光板抬起,取景明亮且无视差(6×6画幅),但取景镜头与拍摄镜头存在光学差异,近距离拍摄需视差校正;单反相机通过单镜头反光板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,取景时反光板反射影像至五棱镜,拍摄瞬间反光板抬起,支持实时对焦且镜头可更换,但反光板结构导致机身较厚重,高速快门时振动较大。
Q2:120相机的可更换后背结构如何实现不同画幅切换?
A:120相机的可更换后背通过改变胶片装载与压片结构实现画幅切换,例如哈苏相机,后背内设有“画幅拨杆”,通过调整片轴间距与压片板位置:当拨杆置于“6×6”时,片轴间距为56mm,压片板限制胶片移动至56×56mm;切换至“6×4.5”时,拨杆推动片轴间距缩小至42mm,压片板限制每张胶片拍摄56×42mm画幅,同时计数器数字对应翻倍(6×6每张1个数字,6×4.5每张2个数字),部分后背还支持“全景画幅”(如6×17mm),通过特殊压片板与片轴设计实现超宽幅拍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