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时期(1939-1945)是摄影技术从专业工具向大众化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,战争需求与光学、机械技术的进步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相机的独特面貌,相机不仅是记录战场的“眼睛”,更在军事侦察、情报分析、宣传动员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,从士兵口袋里的便携机型到高空侦察飞机的专业设备,二战时期的相机融合了精密制造与实用主义,成为技术与时代交织的生动载体。
这一时期的相机技术以胶片为核心,35mm规格逐渐成为主流,相较于早期的玻璃干板或大画幅胶片,35mm胶片(宽35mm,画幅24×36mm)因体积小、可拍摄数量多(通常可装36张),更适合快速移动的战场环境,德国徕卡公司在1930年推出的徕卡I型(Leica I)奠定了35mm旁轴相机的基础,其精密的金属机身、焦平面快门和可换镜头设计,成为战地记者和军方追捧的对象,到二战爆发前,徕卡III系列(1933年发布)已内置测距仪,实现了对焦精度与拍摄效率的平衡,被德国士兵称为“士兵的第三只眼睛”。
除德国外,其他国家也积极发展适应战争需求的相机技术,美国的柯达(Kodak)推出了“大众相机”(Kodak Medalist),采用620胶片,画幅6×9cm,凭借简单操作和耐用性成为美军官兵的民用选择;而军用领域,柯达为陆军航空队研发的K-24航空相机,配备250mm f/6.3镜头,可拍摄高空侦察照片,分辨率高达每英寸100线,为盟军诺曼底登陆等行动提供了关键情报,日本的光学企业(如尼康、佳能前身)则从模仿德国技术起步,逐步研发本土化机型:尼康1946年推出的尼康I(原型机于1940年代测试)采用了与徕卡类似的旁轴结构,而佳能1946年发布的佳能JII,简化了徕卡III的测距系统,降低了生产成本,适应了战时资源短缺的需求。
双反相机(双镜头反光相机)在二战时期的中画幅摄影中占据重要地位,德国禄来福来(Rolleiflex)公司自1929年推出禄来福来原型机后,其双镜头设计(上镜头取景,下镜头拍摄)和6×6cm画幅,成为战地摄影师记录人物与场景的首选,禄来福来2.8F(1937年发布)配备f/2.8大光圈镜头,在低光环境下仍能清晰成像,罗伯特·卡帕(Robert Capa)等战地记者曾用它拍摄诺曼底登陆的震撼画面,苏联的“基辅88”(Kiev 88)仿制德国禄来福来,在二战期间用于军事宣传和战地记录,其坚固的金属机身能适应东线战场的严苛环境。
大型座机虽因笨重不便于战场机动,但在军事测绘和静态侦察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美国的格拉菲(Graflex)Speed Graphic相机,采用4×5英寸或5×7英寸胶片,配备焦平面镜间快门,可手持或使用三脚架拍摄,其“即时成像”特性(通过后背取景屏预构图)适合拍摄静态目标,如战壕工事、军事设施等,被盟军情报部门用于绘制敌军阵地地图。
战争对相机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,催生了军用改装型号,德国徕卡III在战时增加了防尘罩、快速卷片扳手和皮质减震手柄,部分机型甚至适配望远镜头,用于炮兵观测;日本的“百式相机”(Asahiflex)作为日本首款单反相机(1948年推出,原型研发于二战末期),采用了独特的反光镜即时复位系统,原本计划用于军事侦察,但因战争结束未大规模量产,胶片技术本身也因战争需求进步:柯ak推出的Tri-X胶片(1953年正式上市,但原型在1940年代测试),将感光度提升至ISO 200-3200,解决了低光环境下拍摄的难题,为战地摄影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以下为二战时期主要相机型号及特点概览:
型号 | 制造商 | 国家 | 特点 | 用途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徕卡III | 徕卡 | 德国 | 内置测距仪、焦平面快门、可换镜头 | 战地记录、军用侦察 |
柯达K-24 | 柯达 | 美国 | 航空专用、大画幅、高分辨率镜头 | 高空侦察、情报收集 |
禄来福来2.8F | 禄来福来 | 德国 | 双镜头反光、6×6cm画幅、f/2.8大光圈 | 战地摄影、人物记录 |
佳能JII | 佳能 | 日本 | 简化测距系统、轻量化机身 | 民用与军用记录 |
尼康I | 日本光学 | 日本 | 旁轴结构、可换镜头 | 军用原型、战后民用化基础 |
格拉菲Speed Graphic | Graflex | 美国 | 4×5英寸大画幅、镜间快门 | 军事测绘、静态侦察 |
二战时期的相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,更是战争记忆的载体,从士兵手中的便携机型到高空侦察的专业设备,这些相机记录了战场的残酷与坚韧,也推动了摄影技术的普及与发展,战后,军用相机技术迅速转向民用领域,旁轴、单反相机的自动化与小型化进程,正是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积累上加速实现的,可以说,二战时期的相机既是战争的“见证者”,也是现代摄影工业的“奠基石”。
FAQs
二战时期士兵常用的相机有哪些?
二战时期士兵常用的相机以便携、耐用为主,多为35mm旁轴机型,德国士兵偏爱徕卡III,其精密结构和测距功能适合快速拍摄;美军官兵则使用柯达Retina(35mm折叠相机)或柯达Medalist(620胶片相机),操作简单且抗造性较强;日本士兵多配备佳能JII或尼康原型机,这些机型轻量化设计便于携带,部分士兵会使用柯达Instamatic系列(简易胶片相机),适合快速记录战场瞬间。
军用相机与民用相机在二战时期有哪些主要区别?
军用相机更注重特殊环境适应性与功能性:一是材料上多采用轻金属(如铝合金、黄铜)替代民用相机的木质或塑料外壳,增强防震、防尘性能;二是功能上配备军用专用模块,如航空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、炮兵相机的测距仪;三是设计上简化非必要结构(如取消测距仪、固定焦距镜头)以降低成本和故障率,民用相机则更侧重光学性能与易用性,镜头镀膜、快门精度更高,但抗冲击性和环境适应性较弱,部分型号因战争资源短缺简化设计(如减少可换镜头数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