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,是国内首家以老照相机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,创办于2010年,由资深摄影收藏家薛培雄先生发起并捐赠核心藏品,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,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,现有藏品1200余台,涵盖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经典相机、摄影器材及相关文献资料,系统展现了摄影技术的发展脉络与人文价值,被誉为“凝固的光影记忆,流动的工业史诗”。
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以“时光长廊”为主线,分为“相机起源”“经典品牌”“国产记忆”“科技演进”四大展区,通过实物陈列、场景复原、多媒体互动等方式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相机的百年变迁,展品中既有19世纪末木质大画幅相机,如1890年的法国“戈布斯坦”干版相机,其黄铜镜头与皮腔结构至今仍能清晰成像;也有20世纪中期的徕卡、禄来等传奇机型,如1954年推出的徕卡M3,首创的联动测距系统奠定了35mm相机的基础;更有中国自主研制的“海鸥”“凤凰”“红旗”等品牌相机,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,1973年研制的“红旗20”相机,作为新中国首款高端单反相机,仅生产了200余台,如今已成为收藏界的“硬通货”。
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相机工作原理,博物馆特别设置了“互动体验区”,可以亲手操作双反相机,通过毛玻璃屏观察成像过程;还能体验老式暗房冲洗,感受胶片从曝光到成像的神奇转变,对于摄影爱好者,博物馆定期举办“相机修复工坊”,邀请资深技师演示老相机拆解、保养技巧,让濒临“退休”的老相机重获新生,馆内还藏有大量摄影文献,包括20世纪初的摄影技术手册、老照片画册及摄影师手稿,其中1930年代《良友》画刊刊登的“上海百景”摄影专题,记录了近代都市的繁华风貌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
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工业遗产保护单位,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始终致力于“让老相机说话”,近年来,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、上海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“摄影史与视觉文化”研究,推出“相机里的中国”主题巡展,先后走进北京、广州、成都等10余个城市,让更多人了解摄影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,2023年,博物馆还开发了“小小摄影师”研学课程,通过讲解相机原理、指导拍摄实践,培养青少年的观察力与创造力,累计已有超5000名学生参与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博物馆的藏品不仅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智慧,更承载着时代的情感记忆,展区内,一台1950年代的“上海58型”双反相机旁,陈列着泛黄的家庭相册——那是上海市民王先生用这台相机拍摄的结婚照、孩子的百日宴,照片边角虽已磨损,但影像依然温暖,这样的展陈设计,让观众在欣赏相机工业价值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摄影作为“时光定格术”的人文温度。
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的建立,不仅填补了国内专题性相机博物馆的空白,更为上海这座“相机之城”增添了文化注脚,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上海曾是中国相机的制造与贸易中心,聚集了徕卡、柯达等国际品牌的代理商,以及“章光”“明光”等国产相机厂,博物馆通过收藏与展示,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焕光彩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。
代表性展品一览
品牌型号 | 年代 | 产地 | 特色亮点 |
---|---|---|---|
徕卡M3 | 1954年 | 德国 | 首款联动测距35mm相机,奠定单反基础 |
海鸥DF | 1968年 | 中国 | 中国首款单反相机,打破国外垄断 |
禄来福莱 | 1929年 | 德国 | 双镜头反光相机,成像细腻如油画 |
红旗20 | 1973年 | 中国 | 新中国首款高端单反,专供外事活动 |
Minox B | 1958年 | 德国 | 全球最小间谍相机,冷战时期情报工具 |
相关问答FAQs
Q1: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门票信息是怎样的?
A:博物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:30-16:30(16:00停止入馆),周一闭馆(法定节假日除外),门票价格为成人50元/人,学生、6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,1.2米以下儿童免费参观,观众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“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”提前预约,也可现场购票,团体(10人以上)预约可享8折优惠,并可获得免费讲解服务。
Q2:博物馆内是否有适合儿童参观的互动项目?
A:设有专为儿童设计的“光影探索”互动区,包括“相机拼装挑战”(用模型零件组装简易相机)、“老照片修复体验”(通过数字技术修复模糊的老照片)、“暗房小魔术”(在安全光源下体验相纸曝光成像)等项目,每周六上午10:00和下午14:00,博物馆还会举办“小小摄影师”亲子活动,由专业老师指导儿童使用玩具相机拍摄,并现场冲洗作品(活动需提前3天预约,另收材料费30元/人),馆内所有互动设备均配备安全防护措施,适合6-12岁儿童参与。